井冈山市青年骨干培训中心是对外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已累计办班超过3000期,提供江西省财政行政事业收据报销。
0796-6559898
井冈山现场教学点导览-井冈山红色景点

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井冈山

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

<a href=http://www.jgspx.com.cn/zy/jgs/112.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黄洋界</a>

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座落在茨坪西北面,位于江西省的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海拔高度1343米。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象似一个个海岛,又象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早在1928年的4、5月间,红军便利用这一天然地势,开始在黄洋界三条小路的连结点上,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自1928年夏季开始,井冈山军民在黄洋界哨口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这些竹钉是山上军民用竹子制作成两端尖利的武器,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运上工事将它的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军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切断为五尺一段破开后,将两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沟上首的地上,并编织成篱笆再用木桩固定,让敌人难以逾越;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八面山:八面山哨口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九公里,海拔1484米,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站在哨口上极目眺望,连绵起伏的山峰尽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 上井:有革命人文景观“上井红军造币厂”和自然景观“百竹园”。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我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这一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这天夜里,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欢呼胜利。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搪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派的失败。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中,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共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一个出卖自己灵魂的游民陈开恩带路,他们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我红军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大施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中,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来,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在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还建造一座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这营房是1928年夏季,由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有的一座客栈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

1对1专属服务

长按微信号jgspxpy  拷贝微信中粘贴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