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是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开辟了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红军在井冈山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诸多战斗和艰难困苦,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如 1928 年的龙源口大捷等。
1930年2月,井冈山前委在吉安陂头召开红四、五、六军军委以及赣西、赣南、湘赣边界特委联席会议,确定赣西南党组织的工作任务;组成新的前委;决定将赣西、赣南、湘赣边界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从此,井冈山的斗争汇入湘赣边界更大的革命洪流中,井冈山时期结束。这一时期虽然只有两年零四个月,但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初创时期
(一)引兵井冈创根据地
秋收起义的失利并没有挫败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斗志。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罗霄山脉中段的战略价值。这里不仅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就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而且部分旧式农民武装也愿意与工农革命军联合。同时,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款筹粮。此外,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
1927 年 11 月下旬,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成为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随后,1928 年 1 月下旬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2 月下旬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三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并非偶然,这是毛泽东等革命先辈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成果。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工农革命军不断与当地群众紧密合作,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这些红色政权的成立,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边界武装割据的局面初步形成,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积极开展各项建设,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井冈山全盛时期
(一)朱毛会师大发展
1928 年 4 月下旬,井冈山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 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一伟大的会师,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两支革命武装的会师并非偶然,而是在艰苦的斗争中历经曲折、不懈努力的结果。早在 1927 年 10 月初,毛泽东便委派何长工下山寻找南昌起义的余部。经过一系列的艰难联络,双方最终在井冈山成功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士兵委员会主任兼教导大队大队长陈毅。这次会师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朱毛二人分别领导的两支部队汇合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井冈山斗争的新局面。
1928 年 6 月 23 日,红四军取得了龙源口大捷。这场战斗歼敌一个团,击溃敌两个团,缴枪约七八百支。在战斗中,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充分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龙源口大捷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 “进剿”,威震边界,湘敌闻讯而逃。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永新宁冈交界)一战,第四次击破江西敌人之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后,红色区域横跨 “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以及井冈山,湖南的茶陵、酃县。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 7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50 余万人。在这个时期,井冈山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蓬勃发展,土地革命深入推进,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时期重大事件
(一)第一次反 “会剿”
1928 年 7 月至 8 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湘赣国民党军的第一次 “会剿”。当时,湘敌吴尚第八军提前出动,从茶陵、酃县进占宁冈砻市,接着向永新进犯。红四军军委决定以第 31 团在永新相机打击由新城进占永新之敌,军部率第 28、29 两团进攻酃县、茶陵,威胁敌军后方以调动湘军回援,再集中力量打击赣敌。7 月 13 日,红四军第 28、29 两团攻克酃县,进占永新的湘军果然撤回茶陵。红四军军委遂率部返回永新,准备会同第 31 团对 “会剿” 之赣军作战。然而,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不顾红四军军委、中共湘赣特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决议,鼓动部队向湘南冒进。7 月 17 日,军部和第 28、29 团开往湘南。在湘军撤回茶陵后,赣军第 3 军 5 个团和第 6 军 6 个团于 7 月 15 日进占永新城。毛泽东指挥第 31 团、永新赤卫队、暴动队,以四方游击的方式,将敌军 11 个团围困在永新城及其附近地区达 25 天之久。后来赣军发现红军主力去湘南,遂发起进攻,红四军第 31 团和地方武装撤出。随后,赣军进占莲花、永冈,不久赣军发生内讧,第 6 军 6 个团仓皇退去,第 3 军 5 个团也退回永新城内。此次反 “会剿” 虽有挫折,但基本挫败了敌人的进攻,然而冒进湘南的红军遭到较大损失,根据地也遭到严重摧残。
(二)龙源口战斗
1928 年 6 月 23 日,龙源口战斗爆发。这场战斗是朱毛红军成立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战斗中,红四军各部队分别向指定方向开进。敌人也分别由龙源口和白口向新、老七溪岭进犯。当敌左路 1 个团进至新七溪岭时,第二十九团和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已先敌占领制高点。敌向红军阵地发起连续猛烈进攻,阻击部队在朱德指挥下,一次次打退敌人冲击。红二十八团进抵老七溪岭时,制高点已被敌右路先头部队占领,后红二十八团趁敌疲惫松懈之际,发起突然进攻,攻占制高点并乘胜追至白口歼其一部,直插龙源口,切断敌左路退路。与此同时,扼守新七溪岭的红军部队也转入对左路之敌的进攻,左路敌在红军前后夹击下迅速被全歼。此次战斗,红四军歼敌一个团,击溃敌两个团,缴枪约七八百支,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 “进剿”,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三)营长盘肠大战与班长舍身堵枪眼
在龙源口战斗中,红 28 团 1 营营长萧劲展现出了惊人的英勇无畏。老七溪岭战斗中,红 28 团与敌两个团激战正酣,制高点百步墩被敌人抢先占领,红 28 团多次仰攻均告失利。中午时分,敌误以为已打垮红军而埋锅造饭,红 28 团 3 营营长萧劲见敌军懈怠,立即组织部队猛攻。冲在队伍最前面的萧劲被子弹击中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硬生生将肠子塞回肚子里,并扯破衣袖,扎紧腹部,继续前进,一举冲垮了敌 80、81 团的阵地。而这位 “盘肠大战” 的英雄营长,也在夺下敌阵地后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同时,红 31 团 1 营 9 班班长马奕夫在新七溪岭战斗中也谱写了壮烈的篇章。红 29 团阻击号称赣军中战斗力最强的 27 团时倍感吃力,第一道阻击阵地风车口失守后,敌在重机枪火力掩护下向第二道阻击阵地望月亭发起猛攻。危急时刻,朱老总亲自上阵,组织反冲锋,但因无法压制敌军重机枪火力,冲击受阻,伤亡增大。关键时候,马奕夫挺身而出,利用地形掩护,分段跃进,接近敌军机枪阵地。投出手榴弹炸哑几挺重机枪后,弹药用尽且身负重伤的马奕夫拼尽最后的力气一跃而起,扑到敌机枪上。这是人民军队战史上有记录的首位用身体堵住敌枪眼的英雄。趁着敌军重机枪火力减弱的当口,红 29 团指战员奋勇拼杀,夺回了风车口阵地。他们的英勇事迹,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井冈山时期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局部执政经验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通过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创建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提出 “到群众中去”“分兵以发动群众” 等主张,开展 “打土豪,分田地” 运动,为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27 年 12 月,毛泽东指示成立工农兵政府,并为红军规定了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1928 年 1 月,毛泽东提出 “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的战术原则,亲自率领部队到草林开展工作。中共中央 “九月来信” 高度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 “三大任务” 和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的方针。
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 “党政分开”,建设民主政治。为消除 “党政不分” 和 “以党代政” 现象,明确规定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但不是包办政府的行政事务。同时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健全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民主集中制。
井冈山时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当时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但也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施政经验。如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苏维埃政府,初步建立政权;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等。这些经验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井冈山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